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历史回顾


—正 文—
1963 年断指再植的成功开创了我国显微重建外科新纪元,使通过吻合血管移植组织和器官成为可能,从而改变了组织修复重建的传统观念,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各学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边缘学科与新的专业。三十年前,修复重建外科在显微外科发展的新潮流中诞生。1987 年 2 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涤生教授主持召开了修复重建外科研究会筹备会,会后由张涤生、高学书、王炜、杨志明、高景恒、王望生、陈杭等发出倡议创办《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并成立修复重建外科研究会。1988 年 5 月在四川省峨眉县召开第 1 届全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交流会。1989 年 10 月经中国康复医学会批准,将修复重建外科研究会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并在武汉召开第 2 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近三十年来,修复重建外科在老一辈医学专家带领下,在中青年医学专家积极参与下取得了迅猛发展,不仅学科理念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接受,而且在再植再造、组织修复、功能重建等方面创新性手术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骨科、整形外科、手外科、创伤外科、颌面外科等学科的发展,学会已由单一的专业委员会,发展成下设 21 个学组,专业广泛、门类齐全的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会,并召开了 20 次全国学术交流大会,学会的成立极大推动了我国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现简要回顾我国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历史,综述如下。

1 再植

1960 年第二军医大学屠开元、山东省立医院王志先分别在世界上首次开展断肢再植动物实验,他们是我国断肢再植的先驱者;1963 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钱允庆、鲍约瑟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断肢再植,从而开创了世界显微外科新纪元,陈中伟被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1964 年王澍寰在兔耳再植研究基础上,首次成功实施了断指再植。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在断肢或断指再植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1980 年解放军第 89 医院王成琪、蔡锦方成功完成了 2 岁小儿断指再植;针对撕脱性断指,1980 年解放军第 401 医院程国良采用血管、神经、肌腱移位方法进行再植;对于腕掌部毁损伤的断肢,程国良首次开展断指异位再植,重建了对指功能;1980 年台州医院丁崇标在国内首次报道吻合血管的阴茎再植;1981 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杨克非针对双上肢严重毁损伤患者,首次实施肢体异位再植,将右手肢体远端移位于左上肢重建手功能;1986 年 3 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葛竞在国际上最早进行十指离断再植,全世界成功实施十指离断再植 28 例,我国 26 例;1988 年沈阳中心医院辛畅泰将下肢伤肢残段移位至上肢,重建手功能;1989 年马钢医院孙雪亮采用静脉皮瓣实施伴有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1990 年济南军区总医院蔡锦方完成的手掌组织块再植,解放军第 401 医院开展的手部小组织块再植,均为多平面离断组织再植;1990 年解放军第 153 医院裴国献等完成了世界首例四肢离断再植;1991 年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曹谊林在国内最早实施全头皮撕脱再植;对于全身条件不允许再植的患者,1992 年解放军第 89医院苗开喜首次开展残肢寄养再植;随着显微吻合血管技术的提高,济南军区第 147 医院田万成在国内首次报道指尖再植,使断指再植提高到新的水平;2007 年郑州仁济创伤显微外科医院谢昌平报道 1 例单手 17 段再植全部成活,2013 年广东和平手外科医院雷彦文成功实施了 1 例新生儿小指末节离断再植,以上 2 例再植手术难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2 再造

断肢再植的成功使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成为可能,1966 年上海华山医院杨东岳首创第 2 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从而推动了我国再造外科的发展;解放军第 401 医院程国良针对部分手指缺损,采用吻合指-趾动脉,移植部分足趾再造手指,明显改善了手指外形;针对伴有软组织缺损的拇指再造,1979年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张涤生首创带足背皮瓣第2 足趾移植;对于丧失双手的患者,1979 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于仲嘉将 2 个足趾移植于前臂残端,重建了手对指功能;1981 年于仲嘉等设计的 5 个足趾同时移植重建手指缺失,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手”;1982 年陈中伟首创甲瓣及第 2 足趾移植,进一步改善了再造拇指的外形;1984 年,上海华山医院顾玉东提出第 2 足趾第 2 套供血系统,扩大了手术指征,提高了成功率;对于严重毁损性断指,程国良在国内最早开展急诊拇指再造,2002 年又提出修饰性拇指再造理念;2006 年山东省立医院王增涛提出的拇手指全形再造理念,使手指再造提高到新的高度;1987 年济南军区总院蔡锦方首创腓骨皮瓣移植再造跟骨,使 1 例足跟严重缺损的患者恢复了行走功能;1981 年上海长征医院高学书和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张涤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前臂皮瓣再造阴茎,推动了我国阴茎再造的临床研究;1999 年,南方医院裴国献等施行了中国首例异体手移植;2006 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郭树忠完成世界上第 2 例、中国首例“换脸”手术,对我国同种异体组织移植进行了有益探索。

3 修复

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是重要的显微外科领域,1973 年上海华山医院杨东岳、顾玉东首创腹股沟游离皮瓣,开启了我国皮瓣外科的研究;1973 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首创带血管神经的游离胸大肌移植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979 年沈阳军区总医院杨果凡发明的前臂桡动脉皮瓣,是世界首例主干动脉皮瓣,被誉为“中国皮瓣”,从而推动了主干动脉皮瓣的研究;1981 年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王炜、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鲁开化将桡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部创面,从而推动了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之后相继出现了小腿外侧皮瓣(顾玉东, 1 9 8 3)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张善才,1984)、尺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李柱田,1985)、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路来金,1987)、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李平津,1988)、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陈宝驹,1988)。1979 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沈祖尧在国内最早开展血管束预构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他将血管束植入组织,成功构建了以该血管供血的预构皮瓣。在我国皮瓣外科的研究中,以钟世镇院士为代表的解剖工作者,系统开展了显微解剖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显微外科的发展。钟世镇院士主编出版了我国第 1 部《显微外科解剖学》专著,并最早提出“皮瓣供区血管类型”,是皮瓣外科的重要理论基础。1982 年提出肌间隔皮瓣,是穿支皮瓣的一种类型,以肌间隔穿支血管为蒂,形成的远端蒂皮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肢体远端创面;1984 年,第一军医大学徐达传、罗力生在世界上最早从解剖及临床两方面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该皮瓣目前应用最广,被称为“万能皮瓣”;1984 年解放军第 89 医院范启申在国内最早报道胸脐皮瓣;1988 年孙弘、侯春林、杨志明主编出版了我国第 1 部《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转移术》专著,有力推动了我国带蒂皮瓣的发展;1994 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张世民首次提出筋膜皮瓣链式血供理论,与侯春林共同主编出版了国内第 1 部《筋膜皮瓣与筋膜组织瓣》专著(2004);1997 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柴益民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第 10次年会上首次报道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随着显微解剖的发展,穿支皮瓣已成为皮瓣外科发展新的领域。2005 年在宁夏召开了第 1 届全国穿支皮瓣研讨会,至今已召开 11 届,有利推动了我国穿支皮瓣的发展。2005 年,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徐永清、吴农欣等首次报道了足背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010 年,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章一新在世界显微外科学会提出了重建显微外科的经济学概念,并提出了“KISS”皮瓣、“接力皮瓣”、“预扩张与预构皮瓣结合”等供区保护新理念。2013 年唐茂林、徐永清、张世民主编出版了我国第1 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学术专著;湘雅医院唐举玉在复杂创面修复中坚持个性化原则,创新性采用组合、削薄、联体、分叶、嵌合穿支皮瓣等方法,追求以最小供区损害,达到完美修复效果。在我国皮瓣外科发展中,点、线、面(顾玉东,1983)、弧(侯春林,1988)的提出,已成为皮瓣选择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在骨瓣移植方面,1977 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首创游离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同年上海华山医院杨东岳开展吻合血管神经的同种异体全膝关节移植,这是国内最早开展的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1979 年蚌埠医学院黄恭康首次提出吻合旋髂深血管的髂骨(膜)瓣移植;1980 年佳木斯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范遗恩报道了吻合臀上血管的髂骨瓣修复骨肿瘤切除后残留死腔;同年上海长海医院郭恩覃国在内最早开展吻合血管跖趾关节移植;1981 年安徽医科大学吴仁秀首次报道了带臀上动脉深上支的髂骨移植,并主编出版了《活骨移植-外科解剖学》专著;同年解放军 301 医院用带血管蒂桡骨骨膜移植治疗腕舟状骨陈旧性骨折;1982 年,陈中伟开展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位治疗股骨无菌性坏死;1983 年解放军第 175 医院杨立民国内首次开展肩胛骨皮瓣;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陈振光在骨移植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解剖与临床研究,为我国骨移植作出了杰出贡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开展了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系列研究,提高了股骨头坏死的保头率。

4 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在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领域,1970 年上海华山医院顾玉东在国际上首创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1986 年又首创健侧 C7 神经移位术,并提出单纯切断 C7 神经对上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为严重臂丛根性撕脱伤治疗提供了新的动力源神经;1987 年报道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1992 年出版了我国第 1 部有关臂丛神经损伤学术专著《臂丛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治》,为我国臂丛神经损伤诊断和治疗制定了标准和规范;2002 年徐建光、顾玉东报道同侧 C7 神经移位术。2004 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树峰报道采用健侧C7 经椎体前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损伤,缩短神经再生距离。2017 年上海华山医院徐文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报道采用健侧 C7 神经移位至患侧 C7 治疗上肢痉挛性脑瘫,取得良好效果。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方面,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通过重建膀胱人工反射弧进行排尿功能重建,1994 年原武汉协和医院肖传国首次报道皮肤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实验研究;2000 年上海长征医院侯春林首次报道利用腱反射弧重建膀胱功能的临床应用;2008 年侯春林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切断单一腰骶神经根对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为下肢神经移植提供了新的动力神经源,上海长征医院陈爱民首次将健侧 S1 神经根用于骶丛损伤后肢体功能重建;在周围神经缺损的领域,解放军总医院卢世壁和广州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刘小林,分别进行了同种异体脱细胞神经的研制,2012 年 5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小林发明的同种异体脱细胞神经——神桥,成功获国家生产批文为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提供了医用制品。

5 组织工程
我国组织工程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1996 年,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曹谊林在美国作为访问学者期间,首次在裸鼠背上构建了人耳廓形态软骨,这一被誉为国际组织工程研究里程碑式的成就是由中国人发明的。1997 年 7 月,中国第1 个开放性专业组织工程研究平台——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成立。同年 10 月,曹谊林在海口市召开的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 10 届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组织工程学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前景》的演讲,首次向全国同道介绍了组织工程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1998 年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组织工程学组,由曹谊林任组长,这是我国第 1 个从事组织工程研究的学术组织。随后,国家先后设立了推动我国组织工程研究和成果转化的 973、863 项目,在国内兴起组织工程研究热潮。2005 年,由曹谊林担任会议主席的第 8 届国际组织工程年会在上海召开。同年,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并在上海紫竹科技园区开工建设。

经过 30 年的努力,我国组织工程开展了大量临床应用研究,并有部分产品问世。在组织工程骨方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应用自体 BMSCs 修复了 40 多例颅骨、牙槽骨、四肢长骨组织的缺损;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应用自体 MSCs 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 30 例缺乏自体骨来源的四肢长骨缺损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四川大学用成骨细胞复合生物衍生骨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骨,成功修复 52 例患者多个部位的骨缺损、骨不愈合。这些研究不仅证实了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价值,还促进了《组织工程医疗产品YY.0606.3》、《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及重要支架材料生产场所《骨组织库管理》等国家级标准的颁布实施。在组织工程软骨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和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团队已完成了十余例临床耳再造和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病例,目前正开展组织工程器气管再生和可注射性软骨的临床试验。在组织工程皮肤方面,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有限公司与第四军医大学合作开发的“ActivSkin”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在创面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复合了活细胞的组织工程产品。在组织工程角膜方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和第四军医大学利用脱细胞角膜基质治疗角膜穿孔取得了满意疗效,第四军医大学的角膜脱细胞基质已有相关产品获批。在组织工程神经方面,目前以生物材料介导的技术为主,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研发了研发壳聚糖/PGA 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使用性能,对缺损神经有很好的修复作用,已经通过国家检验机构的注册检验,正在进行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在组织工程血管方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经将脱细胞血管应用于临床治疗下肢小腿动脉闭塞,并取得成功。

回顾过去,我国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凝聚了老一辈的心血和智慧;展望未来,年轻一代应继承老一辈的事业,继续推动我国修复重建外科的普及和发展,以造福于广大患者。
作者简介
侯春林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显微重建外科临床研究,主编出版学术专著 15 部,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及省部级二等以上成果奖 16 项,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中青年医师”、上海市“科技精英”、总后科技“银星”、全军优秀教师。1993 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4 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 年获中华显微外科杰出贡献奖。


曹谊林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整形与美容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整形与美容分会主任委员,《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主编。是国际组织工程研究的早期参与者和国内该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两次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完成“863”项目 3 项及数十项省部级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 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及其他省部级奖 9项。先后获得美国 James Barrett Brown 奖和国际整形界至高荣誉奖 Maliniac Lecturer 奖。发表论文 440 余篇(SCI 论文 100 余篇),专著 2 部。

徐永清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附属骨科医院院长、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少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皮瓣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显微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显微外科修复重建委员会委员,SICOT 中国分会创伤委员会常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等 8 本杂志副主编与常务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最后修改:2024 年 03 月 13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